丁徭
基本解釋
◎ 丁徭 dīngyáo
[corvée] 丁役
詳細解釋
古代成年男子所服的勞役。《宋史·刑法志二》:“﹝ 鄭從易 ﹞嘗納官贖父配隸罪,請同舉人法,得免丁徭。”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地丁原始》:“其 孟縣 等二十州縣,丁徭地糧分額徵收。”
成語(Idiom):丁徭
發音(Pronunciation):dīng y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平民百姓的義務勞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丁徭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丁指的是平民百姓,徭指的是義務勞動。丁徭這個成語指的是平民百姓所承擔的義務勞動,也可以理解為普通百姓為國家和社會付出的勞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丁徭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普通百姓為國家和社會做出的貢獻。它也可以用來批評或諷刺那些不肯為國家和社會付出努力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丁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社會。在古代,丁指的是平民百姓,徭指的是國家和社會對平民百姓的義務勞動要求。古代社會中,平民百姓需要為國家和社會做一定的農田開墾、兵役服役等義務勞動。這樣的勞動要求被稱為丁徭。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丁徭由兩個漢字組成,形式為“丁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勤奮工作,不怕丁徭。
2. 平民百姓的丁徭是國家繁榮的基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丁徭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勤奮工作的平民百姓,背負著沉重的丁字形徭役,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農田開墾和兵役制度,可以更好地理解丁徭這個成語的含義和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自己的丁徭。
2. 初中生:平民百姓的丁徭是國家繁榮的基石。
3. 高中生:我們應該肩負起丁徭,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4. 大學生:大家都應該有丁徭意識,為社會的進步盡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