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諍
成語(Idiom):苦諍
發音(Pronunciation):kǔ zh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訴苦、訴冤、向人陳述苦衷或不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苦諍一詞由“苦”和“諍”兩個字組成。其中,“苦”表示痛苦、辛酸,而“諍”意為陳述、申訴。苦諍的含義是通過訴苦或訴冤的方式向人陳述自己的苦衷或不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苦諍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在遭受不公正對待或受到委屈時,通過訴苦或訴冤的方式向他人表達自己的苦衷和不滿。這個成語常用于口語和書面語中,可以用來表達對不公平待遇的不滿或對不公正行為的譴責。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苦諍一詞最早出自《左傳》。《左傳》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政治斗爭。在《左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一個被冤枉的人苦苦訴說自己的冤屈,最終得到了平反。這個故事使得苦諍成為了表達不滿和申訴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苦諍由兩個漢字組成,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苦諍自己多年的辛酸經歷,希望能得到公正對待。
2. 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里,我們需要勇敢地苦諍,才能爭取到屬于自己的權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苦諍這個成語:
1. 關聯詞義:將苦諍與“訴苦”、“訴冤”等詞義關聯起來,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2. 創造聯想:想象一個人在遭受不公正對待時,苦苦訴說自己的不滿和冤屈的情景,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用法和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苦諍是中國語言文化的一部分,了解更多相關的成語和故事可以幫助豐富你的語言知識。你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訴苦”、“訴冤”等,以及與苦諍相關的故事和歷史事件,深入了解中國語言和文化的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向老師苦諍了我在班級里遭受的欺凌。
2. 初中生:他苦諍了自己在考試中被老師誤判的情況。
3. 高中生:學生會代表向校長苦諍了學校食堂的食品質量問題。
4. 大學生:大學生聯合會發表聲明,苦諍了學校對學生言論自由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