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俗
基本解釋
(1).固有的習慣、風俗。《荀子·正名》:“散名之加於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 宋 王安石 《上皇帝萬言書》:“天下之人,亦已漸漬於失教,被服於成俗。”
(2).形成良好的風俗。《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漢書·匡衡傳》:“故萬國莫不獲賜祉福,蒙化而成俗。”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直取其清談雅論,剖玄析微,賓主往復,娛心悅耳,非濟世成俗之要也。”
成俗(chéng sú)
發音(Pronunciation):chēng s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某種事物或觀念在社會中逐漸形成并被廣泛接受的現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俗是由“成”和“俗”兩個詞組成。其中,“成”指逐漸形成,發展成為某種狀態或現象;“俗”指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被大多數人接受的事物或觀念。成俗表示某種事物或觀念在社會中逐漸形成并被廣泛接受的現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成俗多用于描述社會文化、習俗、風氣等方面的現象。可以用來指代某種行為、思想、價值觀等在社會中逐漸普及和被接受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俗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起源于《禮記·樂記》。在古代社會中,人們通過儀式、禮制等方式來規范行為和價值觀念,使之成為社會的共同認知。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行為或觀念逐漸被大多數人接受和遵循,形成了成俗的現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俗是由兩個單獨的詞語組合而成,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種禮儀在我們國家已經成俗多年。
2. 這個習俗已經成俗了,大家都習以為常。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俗這個詞語。可以想象一個小孩子逐漸長大成人的過程,就像某種事物或觀念在社會中逐漸形成并被廣泛接受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成俗的具體例子和背后的文化背景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這個詞語。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歷史文化書籍或參觀博物館等方式進一步學習。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學校的校服制度已經成俗多年,每個學生都要穿校服。
2. 初中生:在我們家鄉,過年時給長輩拜年是一種成俗的禮儀。
3. 高中生:在現代社會,追求個人自由和獨立已經成為一種成俗的價值觀念。
4. 大學生: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購已經成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