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詬
成語(Idiom):譙詬(qiáo gòu)
發音(Pronunciation):qiáo gò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對于政治、社會等問題發表言論,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譙,古代楚國的一個地名,后來泛指國家;詬,指誹謗、責難。譙詬原指對國家的批評和責難,后來泛指對政治、社會等問題的言論和意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譙詬常用于描述人們對政治、社會等問題的言論和意見,表達對不公正、不合理之處的批評和責難。可以用于討論社會熱點問題、政治改革等話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譙詬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戰國時期的楚國。據說,楚國有一位名叫譙周的人,他經常對楚王的政策提出批評和建議。譙周的言論往往直言不諱,非常尖銳,因此被人稱為“譙詬”。后來,人們就用“譙詬”來形容對政治、社會等問題發表尖銳言論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譙詬是一個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譙詬,表達對社會不公的不滿之情。
2. 這位作家以他的譙詬文章而聞名,他的觀點常常引起公眾的關注和討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譙詬”拆分為“譙”和“詬”,并聯想到楚國譙周對楚王的批評和建議,從而記憶起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戰國時期的楚國歷史,以及當時的政治體制和社會情況,從而更好地理解“譙詬”的背景和含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班級會上譙詬了一下學校的午餐質量,希望能改善。
2. 初中生:我們在社會課上進行了一次譙詬活動,討論了當前社會存在的問題。
3. 高中生:我在學校的校報上發表了一篇譙詬文章,探討了政治改革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