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如
2012年2月1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潛器與水下智能機器人技術專家徐玉如逝世,享年70歲。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潛器與水下智能機器人技術專家,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徐玉如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2年2月17日上午11時53分不幸逝世,享年70歲。2月21日清晨,徐玉如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東華苑德政廳舉行。
人物簡介
徐玉如院士生于1942年7月,江蘇省泰興市人,漢族。1961年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海軍工程系學習,196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3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船舶力學委員會操縱性學組副組長。生前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海洋綜合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重點學科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的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是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中船總勞動模范和全國國防科技工業先進工作者。曾獲省優秀共產黨員、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勞動模范、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優秀中青年專家、全國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徐玉如院士致力于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科學技術研究40余年,在潛水器總體、船舶操縱與動力定位、水下智能機器人、微小型水下無人航行器等技術領域的系統集成、水動力分析、總體設計和動態仿真等關鍵技術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取得了多項填補空白的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防科學技術獎、中船總公司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
主要經歷
1942年,徐玉如出生在江蘇如皋一個普通的革命干部家庭。1961年,他走進了赫赫有名的哈軍工,走進了中國第一個潛艇專業,他的一生由此和海平面之下的世界聯系在了一起。1966年,即將畢業在外實習的徐玉如,接到學校發來的讓他回學校參加研究生考試的通知。考試的結果是全海軍工程系僅有三人通過,其中就有只準備了一周的徐玉如。雖然突如其來的文革讓研究生成了修正主義苗子,徐玉如經歷了關押、下放的挫折,卻堅定了他從事科研的決心。1971年,回到哈軍工的徐玉如接到我國第一艘深潛救生艇的研究任務。因受當時研究條件的限制,項目完成得并不順利。五年時間,課題組的十二個成員或調職或出國,最后只剩下徐玉如一人堅守陣地。既然投入那么多心血,還沒有證明此路不通,就應該堅持研究下去。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他重組課題組,一年之后和同伴利用平面運動機構在水平型循環水槽中實驗及理論推算,獲得了67個重要的水動力系數,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20多年前徐玉如由于胃部不適到醫院檢查,醫生懷疑他得了胃癌,胃切除三分之二。然而,為了事業,他再也沒有去過醫院,直至4年前被確診為胃癌。而他相濡以沫的老伴7年前已患上了肺癌,但這雙重打擊并沒有擊垮徐玉如。1980年至今,徐玉如已成功研制出應用于國防建設的8臺水下機器人。他知道自己的生命里程還有多遠,于是他上午化療,下午就回到工作崗位上拼命地工作。
很多采訪過徐玉如的記者說,呈現在他們腦海中的徐玉如形象儒雅、謙遜,有氣度。徐玉如的手下人說:徐教授有把握方向、駕馭全局的能力;有氣度,有心胸,能容人;同時有很強的責任感,他深知機器人的分量。他作為團隊的帶頭人,在利益面前并沒有特殊化。課題報獎的排名、獎金的劃分都由大家一起商討,所以在這個團隊里大家為工作可以經常吵得臉紅脖子粗,但大家能夠互相信任、互不設防,哪怕吵著交流也是身心愉快。
中國古人說: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這是做人做學問的最高境界,作為院士的徐玉如呈現給世人的就是這樣一個在科學的高峰上不斷攀登,在日常的生活上非常淡泊,在人際的交往上比較親切地將科學理性與儒家文明結合起來的形象。
主要研究
●研究方向
潛器及深海資源開發系統設計研究;智能水下機器人技術;重點研究浮游式智能水下機器人,負責總體規劃和系統集成技術、智能體系結構技術;潛器的操縱性能研究:主要研究運動穩定性和機動性、水動力系數的試驗獲取及分析、舵的設計和特殊情況下的操縱性分析等。
●科研獲獎
水下機器人技術,獲國防科工委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水下機器人集成技術獲中船總科技進步一等獎;潛器四自由度動力定位系統獲中船總科技進步一等獎并獲國家科技進步叁等獎;探索者號無纜水下自治式機器人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并獲光華科技基金貳等獎。曾在國內外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0篇。
●主要在研項目
水下機器人技術研究條件改造項目,項目負責人;水下機器人技術,項目負責人;基礎研究項目,水下多機器人分布式智能控制方法研究項目負責人;基礎研究項目,微小型水下無人探測器基礎技術研究,項目負責人。
主要的科技成果獎:
(1) 潛器四自由度動力定位系統,
獲1991年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壹等獎(排名第一);
(2) 潛器四自由度動力定位系統,
獲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叁等獎(排名第一);
(3) 獲1992年光華科技基金貳等獎。
(4) XXX水下機器人集成技術(總體技術),
獲1996年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壹等獎(排名第二);
(5) 探索者號無纜水下自治式機器人,
獲1995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壹等獎(排名第七);
(6) 母船動力定位技術(原理樣機與實時仿真系統),
獲1995年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叁等獎(排名第一);
(7) XXXXX艇控位儀原理樣機,
獲1996年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貳等獎(排名第六);
(8) XXX水下機器人技術,
獲2001年度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第一);
(9) XXX水下機器人技術,
獲200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10) XXX水下機器人技術,
獲2006年度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2006年,獲得黑龍江省教育廳頒發的首屆黑龍江省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水下智能機器人技術);2007年所在科研團隊獲得國防科工委頒發的國防科技創新團隊;所在團隊于2007年獲得中國教育部頒發的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水下智能機器人技術
我國水下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工作是在八五期間開始啟動的,這是一個跨部門預研重點項目,也是跨多個學科的一個大項目。哈爾濱工程大學作為技術牽頭單位共有5個系、9個課題組參加研制,校外還有3個單位參與,總計是12個課題組100多人投入到了這項工作中。徐玉如院士作為總體技術組副組長和系統集成負責人從八五起開始了與它同呼吸、共命運的不解緣分。七五期間他的科研工作已使他在潛器操縱性、潛器動力定位技術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并有了技術與經驗的積累,這也為他后來主持智能水下機器人研制奠定了基礎。
這些成績包括:1973年,徐玉如在深潛救生艇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一系列開拓性的工作,比如,利用平面運動機構在水平型循環水槽中的試驗,以及理論推算共獲得67個重要的水動力系數,這是國內首次獲得水動力系數最多的試驗項目;在主持潛器四自由度動力定位系統項目的研制工作中,他領導了包括水動力計算、試驗模型設計、自動控制、水聲等多學科在內的任務組,研制的樣機系統成功地在水池和松花江中實現了四自由度動力定位,這是我國動力定位技術的起點與基礎,獲得1991年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在這個項目中,作為技術骨干,他在潛器系統建模和動態仿真等關鍵技術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乙巳年正月二十日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