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9年前的今天,1935年10月19日 (農(nóng)歷九月廿二),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
會寧西關
長征抵達陜北的紅一方面軍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中國工農(nóng)紅軍陜甘支隊到達陜甘革命根據(jù)地的保安縣吳起鎮(zhèn)。至此,中共中央、紅一方面軍主力歷時一年的長征結束。經(jīng)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肅、陜西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一年前,紅一方面軍撤出中央蘇區(qū)踏上長征路途時,有近10萬之眾。而到達陜北的陜甘支隊,人數(shù)不滿8000人。
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吳起鎮(zhèn)召開會議,會議認為紅軍經(jīng)過長達1年的行軍到達蘇區(qū),開始新的有后方的運動戰(zhàn),當前任務是保衛(wèi)與擴大陜北蘇區(qū),以陜北蘇區(qū)來領導全國革命,這是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開始。
回顧長征的全過程,可以看出,只有徹底糾正左傾錯誤路線,確立毛澤東正確路線的領導,長征才能取得勝利,只有粉碎了張國燾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和分裂陰謀,堅持毛澤東正確主張,長征才能取得勝利。
中央紅軍的突圍轉移何時稱為“長征”
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毛澤東對紅軍的戰(zhàn)略大轉移作了精辟的總結,對它的意義作了高度的評價。他說:“我們長征12個月零2天,共367天,我們完成了偉大的遠征,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呀!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只在我們紅軍才有這個氣魄,才有這個決心!長征是宣言書,向全世界宣傳紅軍是英雄好漢,蔣介石反動派是沒有用的。它又是宣傳隊,向11個省的廣大老百姓宣傳了共產(chǎn)黨、蘇維埃和工農(nóng)紅軍的解放道路。它又是播種機,在11個省播下了革命的種子,將來一定會開花結果的。”在毛澤東的這一段講話中,明確提出了“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一概念。
其實最早使用“長征”這一概念的是王明,而把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大轉移統(tǒng)一地稱為“長征”是1935年9月中共中央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之后逐漸形成的。
10月19日,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這是吳起鎮(zhèn)全景。
乙巳年八月廿八日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