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姓
原姓起源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 夏代,“少康遷原(國)”。周武王滅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 (爵)。史稱原伯?, 受封于原國。 原,伯是他的氏。 官職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沒有"氏"的。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后人以姬為姓,以原為氏。諸侯國之間不斷戰(zhàn)爭,兼并到天下只有100多個諸侯的時候,原國還存在。由于原國很小,打敗一次就舉國遷徙一次。遷徙三次之后,原氏后人從此流散各
茹姓
茹姓起源 出自古代柔然部族。北魏時郁久閭氏建立柔然國,稱受羅部真可汗。柔然國也稱做蠕蠕、茹茹,源出東胡,為游牧部落,常居于陰山一帶。西魏時,柔然部族為突厥所破,遂并如突厥,其部族后人多以族名茹茹為姓,稱茹氏。 出自如姓。漢代有如淳,其后代子孫在"如"字上加草字頭為茹姓。 出自鮮卑族。后魏時代北有三字姓普六茹氏(一作普陸茹氏或普陋茹氏),后改為茹姓。
員姓
員姓起源 古讀音為yun。音同“運”,即“?”的另一讀音。始祖伍子胥。 根據(jù)“姓氏辭典”、“姓解”、“貴姓何來”、“古今姓氏辭典”、“書法辭海”、“中華書法大辭典”考證:?和員是一個字,寫法不同,一字多音。當姓氏講時讀yùn,不讀yuàn,由伍子胥伍?(yùn)而來。全國?姓都習(xí)慣寫?,微軟雙拼敲入yp即可輸入。
慕姓
慕姓起源 分布情況不全。隴東平?jīng)觥c陽一帶慕姓子孫遍布,約有上千口人,為一大望族。其子孫遍布全國乃至臺灣,美國、新加坡等海外,并建有族譜,希望能夠補充。 慕(mu)(1)宋代開封有慕氏。(2)慕容氏的后人,有的省為慕氏。
充姓
姓氏起源 周朝重視祭祀活動,為了保證犧牲品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專設(shè)飼養(yǎng)牲畜的官員,稱為充人(充的本意是“養(yǎng)育”)。其后人以職位為姓,稱充氏。
閻姓
閻姓起源 出自姬姓,為黃帝裔孫后稷之后。相傳有裔孫后稷,承襲姬姓,北周人尊為始祖。12世孫古公??父又稱太王。他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周武王時,封太伯的曾孫仲奕于閻鄉(xiāng)。仲奕的后代遂以封地閻作為姓氏。 出自姬姓,為周康王之后。周昭王姬瑕的小兒子受上有一個“閻”字。于是,康王封他于閻城,其后子孫以封地為姓。 出自姬姓,為唐叔虞之后。春秋時,晉成公的兒子懿,被封于閻,后被晉國所滅。懿的后代散處
翟姓
翟姓起源 出自隗姓,以國名命姓。隗本來是周代中原北部地區(qū)的游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時,赤狄人活動于晉、衛(wèi)、齊、魯、宋等國之間,稱為翟姓。公元前六世紀末,晉國大舉進攻赤狄,滅掉翟國,翟人大多淪為晉國臣民,逐漸融合于晉人。翟人的后代就以原國名為姓,稱翟姓。 出自祁姓,是黃帝的后代。上古時候,北方有翟族(后稱翟國)。翟國是遠古時黃帝的后裔建立的。傳到古代春秋時,翟國滅于晉國,后來晉國又滅于韓、趙、魏
柴姓
柴姓起源 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學(xué)生叫高柴,高柴的孫子以祖父的名字為姓,叫柴舉。柴舉的后代就以柴為姓,世代相傳。
苑姓
苑姓起源 苑姓來源于商朝(約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自商湯王建國到商紂王滅亡,共17代,31王。湯始都亳(今山東曹縣東南)。之后,5次遷都,盤庚(約公元前1312年至前1285年)遷殷(今河南安陽北小屯村)后,商朝在政治、經(jīng)濟各方面都有了發(fā)展,特別到武丁王統(tǒng)治時期(約公元前1271年至公元前1213年)的五十幾年間,可以說是商朝最強盛時期。商王武丁封其子文為苑侯(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
晏姓
晏姓起源 晏姓的來源有三: 1、來源于姜姓。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為自己的姓氏。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 2、來源于陸終氏,是陸終子晏安的后代。傳說中的古帝顓頊的第五個兒子叫做陽安,他的后代便以晏作為姓氏,并且在春秋時期與高、國、鮑一起成為齊國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齊國做官。 3、來源于唐堯時期的大臣晏龍。晏龍被認為是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