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
喀什簡介
人口:人口300多萬。 郵編:844000
地理位置:地處東經75°56′~76°04′,北緯39°15′~39°35′之間。祖國的西部邊陲,位于新建的西南部。東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依喀喇昆侖山,與西藏阿里地區為鄰,西靠帕米高原,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接壤,北接天山與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阿 克蘇地區相連。
行政區域:分轄1個市11個縣,喀什市、疏附縣、疏勒縣、英吉沙縣、岳普湖縣、伽師縣、莎車縣、澤普縣、葉城縣、麥蓋提縣、巴楚縣和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全區共有8個區,26個鎮、4個街,141個鄉.2310個村民委員會點6個居民委員會。
喀什介紹
祖國西部邊城喀什,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濃郁的西域文化,淳樸的民俗歷來被世人譽之為"絲路明珠。"在地理上,喀什位于喀喇昆侖與神秘瀚海塔克拉瑪干大漠之間,是典型的綠洲城市,也是我國地處最西的城市;在歷史上,喀什有過光輝燦爛的一頁,為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做出過重大的貢獻,堪稱新疆歷史的"活化石"。喀什是新疆的縮影--最具有新疆特色和維吾爾民族風情特點的地方。可以說,從外地到新疆,如果不到喀什,就不算真到過新疆。喀什,全稱"喀什噶爾",維吾爾語義譯為"寶玉石集中的地方"。這稱謂名實相符,因為喀什寶玉石屬昆侖玉、和田玉同一脈系,其品質和種類亦蜚聲四海。據有關史書記載,這里形成城郭集市已有2100余年之久。昔年張騫出使西域,將這里稱作"疏勒"。東漢班超平定西域,這里已是舉足問鼎的重要城池,當時經營西域的大本營就設在這里。盛唐時期喀什則是河西走廊之外有名的安西四鎮之一。唐玄奘到西天取經,路過此地后著有《大唐西域記》,對喀什當年的描述可謂墨濃彩重,細微見著,記載詳盡。數千年來,喀什一直保持著東西方貿易交匯點的地位,東方出口的物資要在此地驗關過境;西方進口的物資要在此地簽證集散。遠在古代,絲綢之路這條橫貫歐亞大陸的交通大動脈,進入塔里木盆地以后便分為南北兩道而行,繞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后又在喀什交匯,然后越過帕米爾高原,通往印度、伊朗、西亞、歐洲等地。喀什風光奇特,這里有號稱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有曲折蜿蜒的葉爾羌河,有終年晶瑩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冰山,有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有明媚秀麗的高山湖泊---卡拉庫力湖,有“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這些自然景觀,裝點著喀什大地,使她分外美麗妖嬈。喀什文物古跡眾多。這里有世界聞名的艾提尕爾清真寺,有公元十一世紀偉大的維吾爾族語言學家、《突厥語大詞典》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陵墓和維吾爾族詩人、《福樂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陵墓,有大型伊斯蘭式古建筑---香妃墓,有千年佛教遺址---莫爾佛塔,有古代“喝盤陀”國的都城---塔什庫爾干石頭城等。喀什古時是蔥嶺之東的一大都會、我國西部最早的國際市場,今日,喀什更是市井繁盛,巴扎上物品豐富、無奇不有。特別是東門巴扎,為南疆最大的貿易市場。精致的花帽、美觀別致的英吉沙小刀、民族風格的陶器……琳瑯滿目,無奇不有。各種民族風味小吃,則飄香誘人。喀什素有“歌舞之鄉”的美稱。喀什的手工藝品品種類繁多,制作精巧。喀什素有“瓜果之鄉”的美稱,盛產甜瓜、石榴、桃、葡萄、櫻桃、木瓜、無花果、阿月渾子和全國獨有的巴旦木。。。喀什是維吾爾族居住最多的地方,他們是一個重禮儀的民族,信仰伊斯蘭教。嚴格的禮儀講究、起居服飾、傳統節日及民間娛樂。喀什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是新疆旅游熱點城市,具有發展旅游業的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喀什市、疏附縣、莎車縣、葉城縣、塔什庫爾干縣、巴楚縣、疏勒縣、英吉沙縣、澤普縣經國家批準相繼對外開放,旅游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加之紅其拉甫口岸和吐爾尕特口岸的開放,大大增加了喀什同中亞、西亞和歐洲等地的旅游往來。是我國西部對內、對外開放的重要樞紐之一。